首页 >> 溶氧仪

李克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决策思维0网络电视

发布时间:2023-06-07 18:36:33 来源:华鑫五金网

李克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决策思维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这个命题最早是谁提出来的,似乎已经很难考证,但是人们有目共睹的一件事情是:李克强先生自担任副总理开始,就一直在强调“新型城镇化建设”这个概念,并且坚定不移、力排众议地坚持自己的判断;当他步入国务院总理的帅位后,则把“新型城镇化建设”确定为今后一个时期国家治理的重要策略之一。其实,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特别强调了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07年5月进一步指出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但是,在十八大之前,所谓的“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和“新型城镇化”只是停留在“说说”的层面,并没有自上而下实质推动的举措;而十八大以后,李克强总理则把新型城镇化建设郑重其事地从文件和理念中揪出来,强行搬到政府官员及公众必须直面以对的“第一视野”中。

大国治理,审慎决策。“新型城镇化建设”这个发展理念,并不是李克强一时头脑发热的拍脑袋的产物,也不是人云亦云的跟风口号,而是这位有着经济学博士头衔的国家政府首脑人物思考已久、反复琢磨多年的、认为能够有效改变中国改革发展命运的审慎决策。

* 2009年第15期《求是》杂志刊载的李克强的署名文章指出:我们要“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形成新的增长极、增长带、增长面,拓展扩大内需的新空间”;

* 2012年2月,《求是》杂志刊载的李克强的重要文章指出:我国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市场空间大,内需潜力大,对发展具有持久的拉动作用。扩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城镇化。城镇化不仅可扩大投资,而且能促进消费,对扩大内需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 2012年11月28日,李克强会见世界银行行长金墉时指出: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这有利于中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 2012年12月5日,即将“转正”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会见美国前财政部长鲍尔森时指出:未来中国会越来越开放,我们扩大内需、激发城镇化潜力乃至发展各项事业。

* 2013年5月23日,李克强以总理身份首次出访活动中,在德国《时代》周报发表的署名文章指出:中国有13亿多人口,正在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每年有1000多万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产业结构加快调整,这些都能持续释放巨大的内需潜力。

随后发表的中德《联合公报》指出:双方认为,中国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将为中德、中欧关系带来新机遇,为世界经济注入新动力;双方决定落实城镇化伙伴关系,并进一步加强农业、林业、粮食、消费者保护、食品安全和环保标识等领域的双边合作。

* 3013年9月7日,李克强邀请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专家,专题征询诸多专家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谏言,李克强指出:从国际经验看,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实现现代化,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城镇化会面临更多挑战,需要放在现代化的大格局中来把握。我们既要清醒认识这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又要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

由此看来,在李克强的思维空间中,“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构想由来已久,从最初理念,到广泛深入调研论证,再到听取不同意见后反复酝酿,一直到现在虽然信心坚定、但尚未正式启动实施,至少有五六年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上半年,当李克强担任总理后,特别指示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加紧研究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及基础准备时,从中央领导机关到地方党政机构的领导者,从体制内公务员到民间各阶层人士,人们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热论、争执及非议,一度达到异常热烈的沸腾状态,不同利益立场及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士,都站在各自的角度大发感慨、恣意诠释,一时间各种言论及曲解,把“新型城镇化建设”涂抹得五颜六道。特别是当国家发改委所谓的一个报告出炉的消息弥散开来后,全国人大有关机构及体制内外的各路专家,纷纷发出多种不同的声音。而在这种情况下,李克强身为总理,既没有急躁也没有动摇,而是客观对待方方面面的意见,并指示一百多位院士及专家,进行深入调查论证。此举,足见一位开明政治家的气度。

其实,一位政治领袖的英明,在很大程度并不是简单地体现在其个人的聪明才智和权力驾驭上---事实上中国政坛上向来不缺乏这样的人物,更重要地体现在他是否具有大度开明政治胸怀。

作为一个国家的领袖级人物,若要认真负责地作出一项重大而英明的决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时甚至是相当痛苦纠结的事情,这不仅是因为领导者要深入调查研究、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及建议后,要权衡大局做出取舍判定,而且还面临着不同利益立场的权势人物的看似“颇有道理”的意见干扰、面临不同思想价值取向人士的非议;更重要的是领导者个人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深入思考、酝酿和论证后,胸有成竹且很有定力地继续坚持自己的抉择,并排除一切干扰实施下去。新任总理李克强先生,在做出中国的改革与发展必须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决策过程,正是如此。直到现在,体制内外的很多人士,在这个问题上仍有争议。有人认为,中国改革开发走到今天这步田地,唯有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才能确保中国的城乡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并在这一务实发展中缓解和化解诸多历史积留问题和矛盾,并确保改革开放不会夭折;但也有观点认为,在现行体制及制度背景下,新型城镇化构想再好,也不具备可实施条件,一旦实施,优惠演变为地方权势阶层再次瓜分土地的盛宴,中央政府对地方会失控。

上一篇:政府对小微企业仍很抠门下一篇:100万至300万人口城市将是未来城镇化重点

混凝土钻孔厂家

二手恒温恒湿试验箱厂家

深圳五金模具厂

工地洗车设备

喷砂胶带

友情链接